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分卷阅读63  (第1/2页)
    令什么时候回上海的?    联络早在淞沪抗战前就断了,祝贺阿令考上大学的信迟迟没回应,蒲郁以为她再也不会回来了。现在看来,是再也不会来找自己。    清闲的午后,蒲郁拨通报馆公开的电话,装作仰慕笔者的进步学生,轻而易举拿到了施如令的收信地址。    “施高塔路十一号。”    蒲郁怔然不语,电话那边“喂”了几声,断线。    施高塔路十一号是内山书店,由日本侨民内山夫妇创办,因治外法权得以出售政府查禁的“进步书籍”,鲁迅及许多左-翼作家常常光顾。自然,是情报站重点监控的地方之一。    蒲郁还是去了,离书店还有一段距离就让车夫落了脚。该怎么去见阿令?她想了好几种办法,最终决定堂堂正正地出现。    “你好,请问施如令在这儿吗?”    书店前堂不大,两壁全是书,几乎要碰到天花板,澄黄的灯盏将屋子照得暖烘烘的。也不知眼前的是店员还是客人,蒲郁被他打量片刻,听他朝里屋唤道:“许先生!”    出来的是位女士,三十余岁,看上去是很柔和的。她向对年轻的学生那样问:“来找施女士吗?”    蒲郁客气道:“我是阿令的表妹,想来看看她。”    “哦,这样啊。我帮你问问她现在在哪儿,你稍等一下。”    这一等就是大半辰光,蒲郁百无聊赖翻看摆在书店显眼处的日文书籍。经书一样,她只认得平假名(特训班时陈芸央着她强迫学的)。于是丢了书,留话说在斜对面咖啡店等。    等来的不止施如令一个,还有的路记者。他一说名字蒲郁便想起来了,最初写文章贬斥二哥的那位。    嚯,魑魅魍魉粉墨登场。蒲郁心想。    “来两杯咖啡。”蒲郁唤服务员,又问对坐的两位,“你们还吃点什么?”    “不用了。”施如令淡淡地。    她眉眼没太变,长发梳在背后。着一条豆绿小斜格纹长旗袍,外搭略深些的苔藓绿毛线开衫,整个春日复苏似的。    知识给了她新的力量。    蒲郁呷了口咖啡,起稿一篇艰深的学术论文般出声道:“我以为你不在上海。”    “我也以为你不在上海——”施如令迅速接腔,又顿了顿,“你怎么晓得联系我?”    这话是问怎么想起来联系她了,还是问怎么知道哪儿可以联系她的?    蒲郁答后者,“凑巧看到你登报的文章,问了报馆。”    “哦。”    蒲郁瞥了路记者一眼,看回施如令,“男朋友?”    施如令有点儿迟疑,但还是果断道:“朋友。”    路记者搓了搓手,挤出一个端着的微笑。就差把“我在追求她”写脸上了。    蒲郁回以礼貌的笑,依然把他当空气,问:“学业不紧张吗?怎么想到的回来的?”    “……有几位朋友要来上海,我在这里等他们。”施如令道。    “学校的朋友?”    施如令说不出为什么无法招架蒲郁的提问,索性一口气道:“我去年去了趟哈尔滨,结识了一些作家朋友,他们的文章引起了日本特务的注意,不得不南逃。”    路记者补充,“萧军、萧红,你知道吗?”    蒲郁轻轻摇头。    “她不关心这些。”施如令小声道。    蒲郁道:“我是个裁缝。”    路记者点头,“阿令讲起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