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分卷阅读55  (第2/2页)
   而非在漫漫枯坐中?    无鹜注视它坠倒一侧    生便是扰于狂喜悲恸    脱离初生那层捆缚后的    鲜妍光景,鲜活意趣    究竟拘谨于挣扎思索    疲钝斗志,颓靡目光    佝偻的老行人啊    仍咎于伸长只手    为肩脊添上渴望之重    有冷眼旁观者问:    若生来必须磕绊求存    生究竟被赋予何义?    有人坦陈:    他已经看过山与海    最明亮的夜空    汇如长河的星流    他已闻得草木芳香    踏过不覆路基的长路    脚跟缠绵夏日丝缕    他已阅尽故哲旧册?    饱啖书载冷暖苦甘    与亡人神交已久    他或许有幸相逢三两真意    亲属挚友,垂爱者众?    踽踽半途    深觉身在一场荒诞梦    有冷眼旁观者问:    若要好笑地将生归结于梦    那不动、不思、不感、没于未知时    莫非是最清醒的所在?    有人坦陈:    他最终酣于沉睡,放纵自我    丰沛的灵魂游离枯槁的rou`体    在梦境里追逐那不可寻的理想国    那里再无前路与后路    游魂托生于己    各自沉溺    阅得此诗者,    若你已心有决定    我却要将这多余的话赠与你:    这世上多来笑谈    又稀有冷眼旁观者    若你不愿做此辈中人    便只将这诗埋于灰寂”    我看得心生感慨,忍不住又在最后一句上用手擦了擦。    这诗里有着强烈的死志,以致于那未知的死亡已经变作某种寻常而缥缈的形态了。它理直气壮指引阅者不必枯等,而是自寻死路——去“拨动天平”。    我试着抛开它的本义,将它与我的遭遇关联起来。我想我在这里的确遇到了许多生与死的隐喻;我将它们一一罗列。    “死亡”那张卡牌上的黑白天平。    那根的指针刻有“生”,指向的却是夕阳下落之处。    海水里烧得焦黑的人骨,生长出了新的肌理。    巨塔坍塌了,只为打通后面的路径。    我被引向悬崖,陷入绝地中的包围;我被指向一只高空中的断板。但它们的背后又隐有生机——悬崖会自己平齐,断板带来了出口的所在地。    我在开启那宫殿时,曾眼看它由新生到腐朽,又转瞬间由腐朽变作新生。    如果说这木屋内盛满了夕阳的色泽,那它无疑是门外白昼与窗外黑夜的连接点。目前的问题是,哪一端才是正确的?    “生存引向死亡,死亡即是生存。”我想道,“诗里说得不差:我得‘自寻死路’。我得去夕阳下落的那一端。”    我的手蹭过那只带着瞳孔的雕刻眼睛,往窗外摸索我刚刚隐约看到的东西。窗下系着一条绳子,我牵着它晃了晃,模糊看见它系着一条独木舟,小舟正竖直地悬在半空中。我扳着窗框试探着去踩舟身;但落脚处的感觉有些奇怪,不像我正摇摇欲坠地踏在某个尖角,而是平实地踩上了一块宽阔的船板一样。    我把自己整个塞进了小舟。那感觉无比玄妙——我甚至分辨不清我在里面是横是竖。我头顶对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